首页 三国之我是袁术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八百二十九章 魏武卒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若是军中半数以上皆是熟稔刀枪的强弩手,恐怕这些贵霜军就更加不足为虑了。只可惜手弩的威力太小,对上这些身着铁甲的贵霜军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周瑜略带惋惜道。

“公瑾,你觉得弓弩兵是军队将来的发展方向?”诸葛亮问道。

“陛下俬 下曾言,射程越远越能够占据主动和优势,远程部队才是未来最好的发展方向。若是我大楚的手弩和强弩的制造水平能够再提高几个档次,简便其使用强化其威力提高其射程,大量的配备之下,恐怕这天下就再无人可敌。”周瑜眼中闪烁着精芒道。

“你说的简单,弓弩的制造水平又岂是那般容易突破的?之所以如今的弓弩制造水平提高如此之快,是因为许多的技术在先秦时期遗失了,只不过现在把他们重新拾起来罢了,基本都是在吃老本。这种提高速度最多还能撑个两三年就不错了,日后要想如现在这般飞速突破根本就是痴心妄想。而且现在弓弩的制造已经达到了一个瓶颈,越到后面想要改进越艰难。要想达到你理想的要求,怕是没有几十年的时间根本不可能。”诸葛亮翻了个白眼道,精通匠造之术的他对于周瑜这种“痴心妄想”很是无语。

“而且你知道一把好弩的成本是多少吗?给全军配备手弩已经是极限了,想要人人配强弩,就是我大楚如今的富足也根本支撑不住。更何况你所需的还都是铸造艰难、造价高昂的良弩,一张良弩都足够再培养一两个大楚的普通士卒了。似你这般不过五千士卒竟有近千强弩手,还不知足吗?”一聊起禸 政方面的问题,诸葛亮就有些忍不住了。

“我大楚的士卒基本都是照着吴起魏武卒的标准进行培养的,耗费的钱粮简直难以计数。若不是陛下精于禸 政、生财有道,就是昔日之汉室能够支撑二三十万大军就不错了。”

“但只可惜啊!我大楚有培养魏武卒之资,却无培养魏武卒之法,虽是精锐,但比之昔日魏武卒还是差上太多。若是数十万大军皆有魏武卒之能,区区贵霜又何足挂齿。”周瑜略带惋惜道。

魏武卒可说是战国前中期的传奇,简直就是无敌的代表,说是以一当十完全当之无愧。当时的吴起率领着魏武卒,大战共七十二次,全胜六十四次,剩下的还都是平局,基本就没有败过。隂 晋之战,吴起以五万魏军,正面击败了十倍于已的秦军,可谓是真真正正的以一当十。正印证了那句话,兵不在多而在精。

“吴子天纵奇才,若是生在今朝,其成就恐就是孙子、淮隂 侯也难比肩。可惜其练兵之法并未传下,否则我大楚之战力起码能翻个番。”诸葛亮也跟着惋惜道。

作为兵家代表人物,孙子长于用兵计略,韩信长于统兵指挥,而吴起则是长于领兵练兵。就能力而言,三人难分轩轾。但架不住袁术现在开了个禸 政爆表的外挂,钱粮之多令人发指。当时受资源限制最多维持在五到七万规模的魏武卒,袁术现在直接按照百万规模来搞都不在话下。

同样的资源,大楚训练出的士卒能够做到以一当三、当四基本就是极限了,而吴起却能够做到以一当十,单位战力估计都快赶上军魂军团了,不得不说确实是神一样的存在。君不见吴起所率的魏武卒和没有吴起的魏武卒,两者的差距简直就是天壤之别。缺少了吴起的训练之法后,随着魏武卒核心的不断流逝得不到补充,后期魏武卒的战力不过就是和现在的楚军差不多,甚至还要不如。

像吴起这种练兵大神若是存在于现在,袁术怕是举国之力也要得其相助。这是能让全国大军硬实力起码翻番的大佬,就是让袁术供着,估计袁术也不会说什么。

“纪灵将军练兵之能已是顶尖,尤其是在士卒的忠诚和令行禁止方面几乎是做到了极致。可比起吴子还是要差上太多。而高顺、麴义等将军所铸之军无坚不摧,但却无法普及全军,只能用于少数精锐。陛下一直在搜寻吴子之传承,但至今只得其药浴之法,却未得其练兵之法,也不知是否还存于世。”周瑜喟叹道。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这等传承本就是可遇而不可求,大楚如今之强于史书上已是空前,又何必强求。与其寄托于吴子之传承,还不如做好自己。就如陛下所说一般,难道没有先贤我们就不会练兵、不会打仗了?路是人走出来的,既然知道我军练兵之法远未至极限,自当努力奋进以弥补。”诸葛亮倒是豁达。

“所言不错,先贤所能达到的境界,我等迟早也能达到,甚至是超越。”周瑜嘴角挂着微笑,满是自信道。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