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颂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0941章 赵祯的郁闷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李迪奏请朕将你们几家在河西占的地分下去。

让那些已经可以做事的孩子们有立足之地。

朕原本想准了此事,毕竟从你们几家收上来的地,就是为了分给百姓的。

但随后吕夷简上了奏疏,说是如今青塘除了牛羊、马匹、野兽、艹 场,什么都没有。

他跟朕说,元山部的元山,像是个土匪,把青塘的人几乎都搬空了。

剩下的那点人,被前去就封的李家的人顺手牵羊给弄走了。

如今青塘什么都有,就是没有人。

朕思量了一下,准备将青塘的疆土分给那些孩子们。”

寇季听到此话,哭笑不得的道:“官家还是别这么做为好,李迪要是知道了你的心思以后,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吊死在府门口。

他辛辛苦苦十数年,好不容易培养出的苗子,最终却便宜了吕夷简。

他要是不大闹一场,那他就不是李迪。

当初满朝文武将他赶出汴京城的时候,丝毫没有给他面子。

如今他也不会给满朝文武面子。”

赵祯一愣,皱起眉头道:“可青塘如今一个人也没有……朕倒是想从腹地迁移一些百姓出去。可从我大宋开始征战,到如今,前前后后迁移出去的百姓,已经达到了一个恐怖的数字。

如今各地的乞丐、懒汉、赤贫的百姓,几乎都被挖空了。

以前各地官员是成堆成堆的往汴京城里送人。

如今一年也未必能送上来一个。

比罪囚还稀缺。

朕若是再打着募兵的幌子迁移百姓的话,恐怕就会被人揭穿。

到时候不仅没办法往青塘迁移百姓,往辽地迁移百姓,恐怕也会遭到诸多的阻拦。”

寇季沉吟了一下,道:“那就将罪囚发配过去。”

赵祯依旧皱着眉头,他刚要开口,就听寇季又道:“允许他们的家眷一并迁移过去。只要不是大jiān大恶之徒,只要愿意在青塘落户,就可以酌情减刑。”

赵祯听完此话,长长的叹了一口气,“我大宋的罪囚如今也没多少啊。给了吕夷简,王随和张知白恐怕不会乐意。”

很难想象,曾经因为贫寒的百姓太多而救济不过来的大宋,如今却在为抽tiáo不出人手而发愁。

大宋的兵马在经过了一次裁撤以后,数量锐减。

可随着大宋不断的征战四方。

不断的开疆拓土。

大宋所需的兵马数量又提了上来。

如今大宋的兵马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裁撤之前。

禁军的数量已经快要超过九十万了,地方兵马就不必多说。

朝廷通过兵马在边陲落户,分房子分地的政令,成功的将大宋腹地一部分的百姓迁移了出去。

断断续续的迁移了许多次,每一次的数量并不是很大,看着不多。

但是细细统计一下的话,就会发现。

朝廷近些年断断续续已经迁移出去了大几百万人了。

如今还有大几百万人等着迁移。

只要他们家中的子弟到辽站稳脚跟以后,大宋朝规模最宏大、数量最多的一次大迁移,就会出现在所有人眼前。

在完成了这一次规模宏大的迁移以后,大宋腹地的人口将会锐减。

各种人口锐减带来的后果将会此起彼伏的涌过来。

首先可以预料到的就是用工荒。

各地的豪门大户一定会因为用工缺少,停下许多生意。

一些粮食等农作物的种植,也会大规模锐减。

其连锁影响是巨大的。

赵祯清楚背后的影响,所以在青塘缺少人手的情况下,没敢再次使用募兵的法子向青塘迁移人口。

寇季也知道影响,也知道这种影响很难避免。

所以没有提到过让赵祯向青塘迁移人口。

“哎……”

赵祯长叹了一声,盯着寇季道:“朕现在最担忧的是,交趾拿回来了,让谁去种。”

赵祯现在恨不得让大宋一夜之间变出几千万人口,好将大宋多有的疆土都利用起来。

寇季笑着道:“官家不必困扰,治理江山就是如此,一个麻烦解决了,另一个麻烦就会冒出来。

我们能做的就是想方设法的将这些麻烦解决。”

赵祯疑问道:“那你说说,朕如何解决交趾的人口问题。”

寇季笑呵呵的道:“这个问题臣早就想过了。我大宋占据了交趾,交趾人肯定很快会离开交趾,交趾的兵马也是如此。

我们可以从各地地方兵中各征tiáo五百人,以安定边陲为名,将他们tiáo遣过去。

永宁军的辖地,也可以从邕州,替换到交趾。

永宁军到了边陲以后,往边陲一震。

地方兵就可以化身为百姓,在交趾开垦良田,种植庄稼。”

赵祯听到此话,哭笑不得的道:“如今我大宋的地方兵中,有五成都成了耕农了。”

河西的地方兵在种田、兴庆府的地方兵也在种田、燕云十六州的地方兵也是如此。

最夸张的还属于辽地。

禁军闲暇了都得看管着那些罪籍去种田。

寇季跟着赵祯笑道:“我大宋如今疆域大了,所需要的兵马也就多了。养这么多兵马可是需要钱的。

那些兵马非战时,除了cào练,大部分时间都是闲着的。

若是不有效的利用起来,那就是浪费。

像是我大宋此前的厢军,大部分除了混吃等死,什么也不做,什么也做不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大宋大批的钱财都会耗费到了军费中。

如今,朝廷只需要提供将士们所需的军备就行,将士们所需的钱粮,完全可以自己种。

朝廷不仅养活了数量庞大的兵马,还借着他们为朝廷赚的不少钱。

远的不说,就说刚刚到手的辽地。

去岁一年收获的粮食,不仅满足了他们自己的温饱,还让朝廷跟着大赚了一笔。

这笔钱,发放了他们的饷银以后,还剩下不少。

而这些钱,朝廷刚好可以用来在辽地推行蒙学。

虽说还差了一些。

但却开了一个好头。

要是他们什么都不做,只是等着朝廷派钱给他们的话,那朝廷有多少钱都填不满。”

赵祯点了点头。

如今的大宋禁军,那是绝对的职业兵。

大宋的地方兵更像是唐朝的府兵。

战时为卒,闲下的时候就是百姓。

唯一的区别就是,大宋的地方兵,不种自己的田,种的都是官田和新开垦的荒田。

大宋的将士,不像是黑汗国的将士。

黑汗国的将士,除了上马烧杀抢掠以外,什么也不会。

大宋的将士,上马就是能征善战的悍卒,下了马人人都是伺候庄稼的好手。

也正是因为如此,朝廷让他们种田的时候,他们就能种,还能种好。

在一亩地产粮交够了朝廷的,剩下的可以当成货物卖给朝廷的政令激励下,将士们种田的情绪十分高涨。

此事是寇季和赵祯经过了多番tiáo查以后定下的。

他们定下的标准,不仅确保了朝廷有得赚,也确保了将士们能捞到一点儿油水。

就是这点油水,足够让军中上下的将士嗷嗷叫。

他们有自己的军饷,再加上这么一点点外快,收入还是很丰厚的。

每一个季度末,回家探亲的时候,给家里割一斤肉或者扯一尺布,看着家里的老人、妻子、孩子脸上灿烂的笑容,他们就算是再辛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大宋的男丁,甚至可以说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男丁,都是这样的。

自己在外面再苦再累,只要能用苦和累换来家里人灿烂的笑容,他们心里就暖烘烘的。

寇季提出的从各地tiáo遣地方兵只是权宜之计。

但是足以应对交趾人手不足的情况。

赵祯在和寇季商量妥当此事以后,就拉着寇季一起去用膳。

吃过东西以后,又跟寇季一起商量了一下对蔡齐的封赏。

如今的大宋是公平的,你付出了什么,就得到什么样的回报。

虽然功利也一些,但总比光吃饭不干活要qiáng。

没人会对此事有所不满。

也不会有人站出来指责什么。

因为有资格用道德指责寇季和赵祯太功利的人,如今不是在天圣馆禸 研究学问,就是在各大书院里教书。

名宿大儒,各有所求。

所以他们向大宋贡献力量的方式不同。

那些淡泊名利,甚至不喜欢跟人凑在一起研究学问的名宿大儒。

在得知了大宋广推蒙学以后,也默默的站出来为大宋出了一把力。

他们悄无声息的走进了各地的蒙学,成为了蒙学里一个微不足道的先生。

看着那些稚嫩的面孔跟着自己牙牙学语,心里十分舒爽。

也正是因为如此,没有几个人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抨击寇季和赵祯。

大宋要圣贤有圣贤,要教化有教化。

特别是教化,做的比历朝历代都好。

就凭借这一项功绩,足以让那些喜欢拿道德说话的人闭上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