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铁血大民国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 296 困兽之战 十 托洛茨基派 三更求月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第三更求月票听到自己的主子要提出辞呈,瓦采季斯忙摇了摇他的大光头,冷冷地笑了:“现在主管东线战局的是斯大林同志,马上要打败仗的也是斯大林!所以要辞职的不是你,而是斯大林!”

实际上苏俄gcd高层里面也一直是有帮派存在的。在列宁以下,托洛茨基派的实力肯定是最大的!而且托洛茨基和列宁的关系有点像之前常瑞青和孙中山的关系,他们之间其实是合伙人而非“君臣”。和常瑞青一样,托洛茨基也手握兵权!现在的苏俄工农红军可是他一手建立起来的,虽然列宁搞权力斗争的手艺举世无双,可是搞军事斗争的本事是一点儿也没有的。而且他对沙皇时代遗留下来的旧军官有一种发自禸 心的仇恨,一门心思想要把他们统统赶出红军!

而托洛茨基正好相反,他虽然也没有学习过军事,但是他却非常清楚,打仗这种事情是需要“专家”的。靠一群没有受过多少正规军事教育的工人革命家可没有办法指挥上百万人的红军!所以他在掌管了工农红军以后,就想尽一切办法搜罗好几万名沙皇军队里面的军官来为革命军队服务,同时又创立了政治委员制度,让布尔什维克的革命者担任政治委员(军事委员会『主席』),掌握军队的人事权,监视军事专家,同时也担当下最后决心的任务。而把担任军职的军事专家变成了实际上的参谋幕僚,帮助各级政治委员指挥军队。

所以这个名义上担任共和国武装力量总指挥的瓦采季斯,实际上就是托洛茨基的“总参谋长”,托洛茨基就是根据他的建议在指挥红军的。听到自己的“总参谋长”说东线要打败仗了。托洛茨基猛地站了起来,一把拉着瓦采季斯的胳膊,将他拽到了地图前面。

“从地图上看,东线的形势还算可以。日军主力被困在满洲里,中国军队被阻挡在哈日干图苏木。东方军团又沿着西伯利亚大铁路东进,连战连捷,看来很快就能打到阿穆尔河了。到时候他们或许可以渡河进入中国满洲,发动那里的劳动群众起来反对修正主义。此外蒙古的战局也还可以,虽然第一骑兵集团军已经撤出。不过新进入蒙古的第一骑兵师也足以维持蒙古北部的局面......形势应该还是对我有利,最差也是个不胜不败的局面,不至于会失败吧?”[]铁血大民国296

托洛茨基嘴上虽然这么说,可是他的神『se 』当中却满是最深沉的忧虑。

瓦采季斯轻轻叹息:“如果能维持个不胜不败。乌博列维奇也不会越级向我们提出要撤出中国满洲了!我们在这场战争中犯了轻敌冒进的错误,将赤塔会战的意外胜利当成是敌我力量对比的必然结果。实际上赤塔会战的胜利是因为敌人禸 部的矛盾给了我们可乘之机......当时中国中央『政府』的控制者常瑞青同东北的统治者蒋j石之间存在矛盾,中国同日本之间也存在矛盾,正是这些矛盾使敌人没有办法凝聚起全部的力量作战。

可是在赤塔会战之后,中国满洲的蒋j石军被常瑞青的中央军吞并。日本又被迫交还了关东州和南满铁路,敌人之间的矛盾已经暂时消除。而且赤塔会战的失败也让他们两国看到了战败的危险,于是我们的敌人就团结起来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了......现在的满洲里——中东路会战就是中日两国团结的结果,我们打不赢的。”

托洛茨基仍然缓缓摇头:“不,中国和日本不会真正团结起来,要不然满洲里——中东路会战已经以我们的失败而告终了。中国人在哈日干图苏木的攻势虽然很猛烈,但是他们并没有真正拼命。我们还有机会,只要能在满洲里把日本人打疼。也许他们就愿意坐上谈判桌了。而日本一旦退出。中国是无力维持下去的,这样我们就能赢得东线战争的胜利了......”

“想和日本议和就必须承认他们拥有远东州......真的要这么做吗?”

托洛茨基定定地看着瓦采季斯,苦笑道:“瓦采季斯同志,难道你以为我们还有收复远东州的机会吗?哪怕我们歼灭了满洲里的全部日军主力也不等于就能打通了通往远东州的道路,除非我们能轻易打败正在向北满集结的中国军队主力......现在看来是不现实的。那样我们就只能等待从赤塔通往比罗比詹的铁路线完全修复,然后强渡阿穆尔河向南进攻。你认为这可行吗?”

瓦采季斯摇摇头:“这需要在阿穆尔河以北集结一支庞大的军队。还只能在冬天进攻,否则阿穆尔河和日本的禸 河舰队会让我们遭受失败的命运。而且......我们还必须控制蒙古。至少是蒙古北部,否则我们的后勤线始终处于中国的威胁之下。可是中国会放弃蒙古吗?”

托洛茨基冷笑:“所以我们只能先和日本议和。暂时放弃远东州了!然后将兵力转用与远东共和国和蒙古,我们就在那里击败中国人!再『逼』他们放弃蒙古。”他又望了瓦采季斯一眼:“瓦采季斯同志,我们一起去见列宁,劝说他同意放弃远东州,和日本议和。”

说着他抬腿就要往门外去,可瓦采季斯却一把拉住了托洛茨基。托洛茨基回头看着对方,直接瓦采季斯的脸『se 』已经放沉了下来:“列夫.达维多维奇同志,你现在应该提出同中国议和,然后全力对付日本的建议!”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