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则天]女皇之路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249章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回到家中,柳奭就称了病。

巨大的心理压力让柳奭每晚都辗转反侧,他生怕王皇后母女所做的事被圣人发现了,到时候大祸临头,他柳氏一族顷刻之间就覆灭了!

身心交瘁的柳舅舅终于抵抗不过心里的恐惧,写了一份辞呈送到李小九陛下案前。

李治看到这份辞职表的时候,嘴角不由勾起一弯笑纹:时机到了!

-------------------------------------引喵入室的分割线----------------------------------------

李小九陛下这边在为他心爱的阿武上位铺路的时候,小吴同学在乡间过得逍遥自在,甚至有些乐不思蜀的意思。

正当她感叹日子过得实在无聊的时候,一个俊秀无比的青年不小心闯进了她的宅子……

李治给吴诩在京郊行宮整整留了五百个精锐侍卫,等闲人根本无法靠近行宮的,更不要说登门拜访了。

这日也真是巧了,吴诩因为闷在屋子里久了,就想出去透透气。

于是,杨氏就把她包得严严实实的,用小软轿抬着她到了院子中央坐下晒太阳……

这京郊行宮说是行宮,毕竟还是个农家大院而已,即使围墙又增高了两三丈,守卫把守的密不透风,也挡不住院子外面的声音传进来……

就在吴诩一面晒着暖洋洋的阳光,一边抿着热腾腾的甜汤,一边欣赏着墙角一簇打苞的腊梅花的时候,忽然就听到墙外一个清朗的声音传了进来。

“溪深路难越,川平望超忽。极望断烟飘,遥落惊蓬没……”

这是一首咏景抒情的五言诗——这个时代,许多诗人都偏好这种题材诗句

吴诩乍一听这诗句,脸上不由露出古怪的表情。

虽说小吴同学本是工科男出身,可在高中时也少不了常常被考到古诗词解析的题目。

那个时候的某人只要一听/看到唐诗,脑海中就会自动跳出来一段解析诗词意义的语句来:这首五/七言诗用词新颖,意境深远,暗含悲凉不平之意,描述了作者此时#¥%&*……的心情……(好像有什么奇怪的东西混进来了=。=)

这段痛苦的历史直到他上了大学不用再学语文、历史之后才结束。同时他对那些喜欢用吟诗作对的方式勾搭妹子的文科男最看不上了。

可到了这里之后,她不幸当了后宮中最需要文武双全的才人,被小徐妹子填鸭式的教育折腾了一通,不但字练得越发好了,连打油诗也能做上两首了。

有道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凑!

小吴同学自己作诗的水平比较菜鸟,可鉴赏古诗词的水准还是不错的。

她一听墙外的人的诗句,就觉得此人文采不俗,绝非普通乡野村民,于是就让阿韦出去传话,要两个侍卫去把那个吟诗的人找来……

唐代民风开放,并没有男男女授受不亲这种说法,即使吴诩现在身为嫔妃,也不是不能见外男的。

而杨氏也不是个古板的人,听吴诩的意思,是觉得墙外吟诗的人颇有才华,也不由动了好奇心……

至于阿韦等宮人,心思也跟杨氏差不多——吴诩很少称赞他人的诗词书画,对宮廷应制之作更是嗤之以鼻——所以,这些妹子们也很好奇啊!

至于小顺子和李弘小朋友之流,直接被剥夺了话语权。

二胖同学已经吃饱喝足了在呼呼,同上忽略不计。

吴诩一直到相信‘高手在民间’这句话。

虽说在这个时代,举国上下各种优质资源都集中在了皇室和世家手里,可民间庶族也是出了不少了不起的人物的!

远的不说,像李二陛下时期的马周就相当不错。

李小九一直希望能够自己随心所欲取天下之士,可眼下科举考试制度还不够成熟,许多中榜的人不是跟那些大世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就是和朝中大佬关系不错……

如今的科举制度根本还没有形成唯才是举的取士制度,归根结底还是世家在作怪。

新的事物的出现,难免会引起旧的势力的抵抗,可是吴诩是知道未来走向的新世纪人士,知道魏晋以来的取士制度终将被科考所取代!

可是,这一成果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取得的。

这一点,是吴诩和李治的共识。

要打破世家垄断官场的坚壁,只有想办法引进大量的庶族人才,此外还要想办法提高杂学人才的地位才行!

吴诩没有见识过清末的八股文,可大概也知道,考试这种取士手法还是有很大的弊端的,如何使得科考取士不变成应试教育也是一大难题……

当然,这些问题还比较远,眼下,吴诩比较担心的是李小九能不能顺利推行两科考试制度呢!

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世家的势力虽然远不如魏晋时期,可对寒门庶族晋升朝廷的阻碍还是非常大的!

这不,小吴同学还真从一首咏景的诗里听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禸 涵来了呢!

所以,吴诩对这个作诗的人非常感兴趣。

结果,侍卫们把一个身材颀长的青年带到院子里来的时候,吴诩一见之下,不禁大吃了一惊。

卧槽!

这小白脸不就是马周的那个小基友吗?!

作者有话要说:好吧,李喵同学出场了,撒花\(^o^)/~

李小九陛下,你家后院有漏洞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