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超级科技强国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一百三十八章 扩军宣战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外交方面,我们不用寻求美国人和德国人给予太多的帮助,这也不切实际。我们只需要他们形式上的支持就行,只要两国不站在日本人那一边,外交形势对西南就不会太被动。”

众人点头,又商量了一些细节,一些人就先行离去,唯独剩下总理孙长庆、参谋长蒋百里和吴铁军、赵子云。

“日本人虽然不一定立即发起全面侵略,但一旦他们准备好了,一定会对中国展开更加猛烈的进攻。从情报来看,日本人已经完成了他们所谓的满蒙生命线计划,接下来将会把这种在华利益扩大到整个东北。而新一轮的侵略计划,也在制定中。”赵子云简单地讲述了下更机密的情报。

“总长,看来是时候进行进一步的扩军计划了。”吴铁军指的是西南人民军酝酿已久的新一轮扩军计划,在占领广东后,整个西南人民军的兵力已经极度吃紧,早已制定了一个全面的扩军计划。

“老吴,你把扩军的重要事项简单说下吧。”因为其他几人不一定非常清楚这个扩军计划,张蜀生示意吴铁军解说一下。

“这次的扩军整编计划,一来是进一步的解放战争需要,二来是南京方面的军事实力正在不断加强。目前我们的常备陆军主要由1个近卫师,6个主力师和五个省总计十四个卫戍师组成,总计21个师的规模,已经完全能够满足作战需要。另外还有相当数量退役军人和民兵组成的各地预备役部队,经过16年的发展,西南已经具备战时紧急动员30到40个师的能力。

所以,这次的扩军整编计划主要以扩充主力作战部队,提高卫戍师装备水平为主。将现有的四个卫戍师整编为主力师,同时提高其余卫戍师的装备水平。主力师的装备原则,将是以摩托化步兵师为目标。卫戍师则主要补充各类火炮和半自动化武器以及卡车等。使得卫戍师的作战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这一次扩军整编过后,卫戍师不但能得到亟需的各类火炮,连半自动步枪也将陆续装备一批,再加上卫戍部队的训练和主力师是同样的要求,所以换装后的卫戍师,整体作战实力提高是必然的。

“扩军整编也是必须的,现在国禸 和国际局势都不太好,维持一支相当数量的军队,才能在保卫西南的基础上,解放更多的地方。”孙长庆对于扩军整编也是支持的,西南的经济建设已经进入了第四个五年计划,前面三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已经为西南奠定了相当水平的工业基础。重工业和轻工业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了国家级产业规模化布局的要求,生产总值也在不断提高。而当年币改的成效也得到了进一步体现,经济呈现超高速发展。“这笔特别军费,西南还是付得起的。第四个五年计划如果能完成任务,高新产业将进一步发力,我们西南的整体经济实力将完全超过意大利、日本等二流资本主义国家,接近英法等已经逐步衰弱的传统强国。”

也就是说,经过二十年左右的经济建设,中国式的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西南的实力将超过日本和意大利等国,在1935左右,步入世界经济强国的行列。

几人又简单商议了一下,在西南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这个扩军整编计划几乎不会有问题,更不会影响西南经济的高速发展。

第二天一大早,当一些城市居民和乡镇村集体广播一打开的时候,就听到了声音柔美的播音员正在播放一系列重要消息。

七点整,广播里就在昨晚紧急播报九一七事件的基础上,再次详细报道了整个事件的经过和最新情况,将日本人的侵略事实第一时间向整个西南,乃至整个中国进行了广播。新的西南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已经能覆盖几乎整个中国。不过因为北部中国的广播普及率太低,较少采用西南的新式收音机,只有少数人群能收听到西南的节目。

“各位亲爱的听众,这里是西南人民广播电台,我是主持人叶婉语。现在播报一条重要新闻。今天早上八点整,西南联合自治政府最高领导人张蜀生同志将通过本台向全国听众发表关于九一七事件的重要广播讲话,希望各位听众能够在收音机前,等待这一次重要讲话。”

张蜀生要发表广播讲话的事情,顿时传遍了整个中国,尤其是西南地区和南京政府区域禸 的热血青年们,顿时都沸腾了。

西南人民广播电台建立以后,张蜀生并没有发表过任何公开讲话,而这一次,他却要向整个中国的听众公开讲话,因为,现在已经是民族的危急关头了。

“……日人占我河山,犯我中华,已经是公然的侵略。慎行忝为西南联治政府最高负责人,向全国同胞郑重宣布,自即日起,西南将断绝与日人之一切经济往来,没收日人在西南之财产,驱逐日人。自即日起,西南联治政府将与日本处于战争状态。我奉劝日本人,在这场没有结束期限的战争中,中国人将用自己的勇敢来向全世界证明,犯我中华天威者,虽远必诛!”

1931年9月18日,原本历史上真正的九一八事变日,张蜀生在昆明通过西南人民广播电台向全中国发表广播讲话,宣布即刻与日本人处于战争状态。

日本人或许没有意识到,正是被他们视为笑谈的这一次电台宣战为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一场几乎令他们亡国灭种的中日之战,从这一天拉开了序幕。这一天,史称“电台宣战日”!!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