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超级科技强国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一百三十九章 另类的抗日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蔡公请上座。蔡公德高望重,又是华夏军校之校长,教务何其繁忙。汉卿何德何能,敢劳蔡公万里来见。诸般教导,只需一封电报,汉卿定当深思熟虑。”张学良也清楚,蔡锷虽然不是西南高官,但也是西南一员了,此番前来见自己,肯定是因为东北的战事。东北战事频传,远远超过他的预期,当下也没有多作闲话,挥退了左右,开门见山地谈起来。

“日人猖獗,在我东北连番挑起战端,是存了盗取整个东北的祸心啊。我虽无军职在身,但也心系东北。实不相瞒张少帅,此番前来东北,是为西南联治政府最高领导人张蜀生传递一些信息。”蔡锷也没有空话,如今形势紧急,张学良按兵不动,显然是被日本人的嚣张气焰摄了锋芒,有些怯战了。

“西南张总长?汉卿无能,怕是让张总长看了笑话了。”张学良不禁自嘲道,他对张蜀生倒没有什么特别的抵触情绪,在他看来,不外乎是一个强大一些的军阀,中国的形势,只是从诸多军阀变成了两大军阀,谈不上什么太大的生死阵营之分。“蔡公这一路赶到锦州,想必也听到了不少消息。日人猖獗,攻势猛烈,东北军不比西南劲旅,恐有不敌啊。”

“少帅的担忧,我何尝不知道,东北军几十万儿郎,少帅这一家之主自然是不能艹 率了。不过,日人进攻势头迅猛,就算东北军全线压上,东北腹地怕是也难以保存。”

“也怪我,平时松懈了对部队的要求,导致训练不足,军械不良。”还有一点张学良没说,不少部队甚至连军饷都被中低层东北军军官吃空了,这次还是东拼西凑才补齐了。总的来说,东北军上下是一团混乱,除了能指挥动部队以后,张学良实在不敢保证这样的部队面对关东军时,能有寸功。

精锐如第七旅也挡不住日军,何况是其他更差的东北军。

对于东北军存在的各种问题,身为华夏军校校长的蔡锷怎么可能不清楚,甚至军校教学中,东北军屡屡还成为反面教材。然而,这个时候,说谁的责任是不恰当的,挡住日本人,避免日人的侵略向关禸 火速蔓延才是正事。

“如今的局势,还请蔡公指点一二。”张学良说的是大实话,此时的蔡锷在他眼里,已经是国禸 的军事大家了,如今不管是他张学良还是东北军,都站在了风口浪尖,上有命令,下有情绪,中间还有亿万国人的悠悠之口。

“事已至此,东北军只有三条路。一是调转方向,大踏步朝关禸 撤退。二是立即进发,向沈阳一线进军,和日军比个高下。”蔡锷说道。

“无论是我还是东北军,都没有了退路,如果不战再退……至于进军沈阳,蔡公是明白人,就凭目前汇拢的东北军,怕是凶多吉少。”张学良知道,这两条路都是绝路,都行不通,“作为一名军人,我张学良也有些血性,战死东北也没有什么可怕的。但一旦这些东北军精锐葬送在关外,整个平津一带也难保了。”

蔡锷点点头,“日军锋芒太劲,东北军准备不足,南京政府也准备不足。既然如此,少帅不如驻军锦州一带,在宁远、锦州、山海关一带构筑一条新的防线。这条全新的宁锦防线如果配以东北军近二十万大军,反击日人或许有所不足,但一定能在阻止日军入关,为整个中国赢得时间。”

“扼守锦州?”张学良闻言,久久无语,目前来看,这条路确实是最应该选择的,不过,他也清楚,一旦自己选择扼守锦州,那么整个东北军在中国的时代浪潮中将再无建树,自己也将寸步难离。

是抛弃雄心壮志,誓死阻挡日军南下,还是挥军退入关禸 ,另谋他路?

“这也是西南张蜀生张总长的意思?”

“张总长是支持少帅的个人决定的,他相信少帅一定会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他让我向少帅带句话,只要东北军愿意构筑宁锦防线,阻止日军南下,西南可以提供一定的资金援助和军事援助。”

援助东北军抗日,在日军南下的道路上维持一支相当数量的抵抗力量,是张蜀生的意思。和原本历史上有些不同,从最新得到的情报来看,因为战事进展顺利,东北军的抵抗力度出乎日本人的想象,尤其是与东北军精锐第七旅一战沈阳后,对整个东北军的战斗力有了重新的评估的关东军,正在密谋南下。

这和历史上已经有了相当大的不同。如果不加以阻挡,而是一厢情愿地祈祷日本人不要关外,张蜀生很可能成为民族罪人。

因为在这个时代,没有任何一个人比他更清楚,日本人对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的野心,究竟有多大。

“军事援助和资金?”张学良有些心动了,这是他最缺乏的两样东西。南京政府虽然一而再再而三地发来抵抗电令,但却一没给枪,二不派人,三不给钱,光靠喊口号一样地催自己进军东北。

他张学良倒不是怕失败,而是到了这个田地,他很难想象,万一东北军兵败如山倒,整个平津一带,甚至是整个华北,都将陷入战火中。

“我张学良也不是懦夫,如果能得到有效支持,这场仗,我愿意和日本人打下去。只要我张学良一天不死,日本人休想大踏步南下。”

张学良也清楚,到了如今,无论是蒋介石还是更南方的张蜀生,都希望自己能挡住日本人。他也得到了情报,日人的增兵动作越来越大,关东军和驻朝鲜日军达成了某种默契,联名上书天皇,要求将大日本帝国在华利益扩大到关禸 ……

“只要少帅能抗战之决心,张总长一定不吝支持。首批两万支步枪和120门火炮已经运抵天津,外加蔡某身上这100万元抗战经费,都将是第一批支援。”

张学良有些吃惊,暗道西南的动作好快,这九一七事件发生不过一个月多时间,他居然不但调集了第一批军火,还送到了天津码头。100万西南人民币的价值,他是知道的,绝对足够第一期防线构筑的经费了。“张总长真是好气魄。”

其实,张学良心里,是不太相信远在西南的张蜀生会真心抗日,毕竟,以如今的思维,军阀们不论大小,都是自家只管自家事,远在几千里外的事情干他何事?

也许他是一个真正的民族复兴主义者吧。

张学良不禁暗道,从各种报道来看,这个张总长确实是以实现华夏复兴、让国人富裕自强为政治口号的。

看着蔡锷递出来的那张汇票,张学良也算最终作出了决定,“也罢,此时进退不得,东北军留驻锦州,构筑防线,防止日人南下或许是最好的办法。不过汉卿无能,还望蔡公多留些时日,这宁锦防线的构筑,还要蔡公多多提点。”

蔡锷点点头,笑道:“既然方针已定,那么凡事都好办。我闲散多年,对这带兵打仗的事情也不精通了,倒是这次带的几个学生,现在人还在北平,他们都是军事方面颇有一手的人才。希望能对少帅构筑宁锦防线起到一些帮助。”

“这实在是太好了。”张学良也不傻,蔡锷毕竟是南方的说客,不可能留在东北军里帮自己,反而是这几个华夏军校的学生,虽然有南方之嫌,但毕竟是号称“国之军校”的华夏军校学生,并不算真正的西南军人。自己用他们,就不会有人闲言闲语。

而且,这个宁锦防线,他也相信是西南军方提出来的,让这些人来帮自己,也许真的能构筑一条坚固防线。

蔡锷最后说道:“西南张总长毕竟是心系整个民族的。他不但不拦阻这些学生前来东北,反而准备鼓励一些退役的优秀军官自主性地加入到抗战中来。稳固的防线,还是需要有高素质的军人,少帅对东北军的训练,也应该抓紧了。”

“多谢蔡公吉言,此事容后再议不迟。天已近午,还是请蔡公尝尝这北地的一些家常菜吧。”

“如此也好,来日方长。”

蔡锷笑道,张学良啊张学良,你父亲当年拒绝不了日本人的诱惑,如今换了你,又能长出三头六臂来?何况,如果真的不做出一些改变,光靠一条防线,怕是挡不住日本人一次大规模进攻。

不过这些都不是他需要关心的了,西南自有西南的计划,他关心的是,即将在南方上演的新一轮解放战争。

与此同时,广东沿海,一系列军事准备正在积极进行中。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