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华人1892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491章 利益纠葛多(六)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世界上的人被有些人分为三种,一种是普通人,他们是国家的基石,遇事立即愤怒起来,幼稚不幼稚,对他们的影响不大;还有一种是普通的聪明人,他们有头脑、会分析,不愿轻易相信什么,看到一些幼稚的事务和现象肯定要怀疑、分析、求证,却于事无补;最后一种就是非常聪明的人了,他们看得远比普通人远,思虑也比普通人缜密,面对利益,绝不会相信别人对自己不设防。

华盛顿,纽约,包括美国东部地区,这里是美国人,也是西方白人移民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金雨和王栋李楠不是第一种人,也不是第三种人,深深地知道华人华商可以再美国生活、学习、经商,但是一旦参与到美国的政治活动之中,那就更加的受美国政府和民众排斥。

至于商业行为,金雨的投资集团更加的谨慎,有强盛起来的中华帝国做后盾,在利用先知的经验,才选择地广人稀,却又资源极为丰富的美国西部和南部各州来经营,当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和欧洲各国的人开始在为华人华商工作,从华商手中拿取报酬来生活时,总之,只要利用农牧业、轻工轻纺行业和石油石化产业链,在将来为美国政府提供一定的劳动就业的岗位,从而让西方人承认华人华商的地位和存在。

不论是远交近攻也好,刻意融入也罢,金雨和王栋李楠都不想中华帝国真的与西方国家走向对立面,军事对抗和经济交往并不矛盾,当然和关系已经极度恶化的俄罗斯帝国不算,战争的创伤还需要时间来消磨、侵蚀、遗忘,现在的中华帝国最需要陆路海运交通最发达,资源最丰富储量最大的北美洲资源支撑,这是其它西方国家不能比拟的关键所在,不可能处处和人对立。

事实上。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国都是一个不敢走出自己世界藩篱的国家和民族,而西方国家的人敢闯敢干,也更加的注重自己俬 人的权利和利益,和个人财产的神圣性观念深入骨髓灵魂的西方人打交道,金雨和王栋李楠很清楚东西方社会的商业交流和利益交换才是两个文化理念之间的润滑剂。

说实话,这个时期金雨最喜欢在美国这种商业社会里。通过正当途径名正言顺的来圈地、办公司、发大财,大家都按照签订的条约和规则来行事而避免引发矛盾。

有些无奈,也许金雨荷王栋李楠这种现代社会的地下层小人物,最大的优点就是能清晰的认识自己,单纯比智商,他们倒是未必会比别人差多少。或者高上多少,但比起阅历、经验和今后世界的发展走向等等优势,却是这个时代的精英们怎么都比不上的。在20世纪之初,对德克萨斯州来说,这是个不平凡的时期,这几年以来,大量的油田好像不值钱一样在被北部和西部平原被人发现。大量的牧场主农场主变成了石油商人,早期幸运的一批人都成立百万富翁,这样的结果吸引更多的冒险者加入这一行业禸 。

现在的形势大好,休斯敦完全在向石油城市发展的趋势,各个国家的大石油巨头在休斯敦设立办事处,并在休斯敦建设了自己的炼油厂和码头,还铺设了一条条长长的管道把油井的石油输送到铁路,码头。通过火车,油轮把黑se 的原油运到炼油厂,然后制成一桶桶,一船船各种各样的成品油发送到世界各地,华美(美国)西部石油开发公司此时的巨额投资和收益就不显得意外,只是运气好走运而已,这也是东西方世界的商人财阀们进军美国西南部的一个好得不能再好的大开发时代了。

还不算是军事强国的美国。在政治上独立,在商业上还是能接纳世界各国在美国的投资,但是本土财阀和政治家族却能问问的控制住世界各国财阀在美国的投资规模,金雨掌管着三个人所有的投资资金。知道这是必须的,也能很有分寸的在美国的各个商业领域里制定下自己投资占有额度,而不至于招来美国政府的打压,以及美国本土财阀世家的反感和联合打压。而现在华美(美国)西部石油开发公司在美国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真正意义上的巨额投资的成功,一是金钱的直接作用,二是美国财阀和欧洲财阀们心照不宣的知道中国投资集团,不会去触及自己利益集团的底线,因为知道大家才会相安无事,做自己的事,积累着自己的财富,而没有人真的再把《排华法案》搬出来说事,毕竟中华帝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军事力量,已是和顶尖帝国——英国、法国和德国不差分毫,甚至更盛了。

一批批石油勘探者流窜、汇集在加州和德州的乡镇山野,一个个农牧林场易主,有人安心的留下工作,也有人另谋高就,大多数西方人愿意在白人手下工作,而不愿意在自己鄙视的华人手下做事,石油勘探工地、运输车队、农牧场的管理和劳力都极度的缺乏,出人意料的劳工移民潮再次在美国西部和南部掀起了。

没有足够的工人劳力,美国西南地区工矿产业、城市化和工业高速发展,迫使新兴工厂主公司老板们只能想其他办法了,建厂周期短的不过三五个月,多得也不过大半年,如果到时工厂建好,却没工人管理人员麻烦就大了。

离地广人稀的西南部最近的一些墨西哥难民,东亚海岛上最能吃苦最能忍的日本男女青年,东南亚群岛的年轻男子,还有中华帝国的退伍军人和才毕业的学生,在欧洲本土找不到工作岗位的白人,都远洋万里前来冒险创业找工作,在美国又陷入了劳力荒的时候,那些正苦恼万分的工厂主们才如梦初醒一般,乘着商机无限之际,也不去管什么排华法案,或者外来者抢夺美国人的工作岗位了,都是尽力招收年轻力壮、要价低廉的年轻人,至于工薪要求更高的美国青年面临的竞争压力就开始越来越大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