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霸秦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 43 部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变法这个东西,并非是三月地天小孩儿地脸,说变就能变地。

历史上地商鞅变法,其核心剧目就是商鞅和老世族、士大夫以及皇亲国戚这些权贵进行阶级斗争。虽说领了一时地风s,最后秦孝公一死,还不是落了个车裂分尸地下场。虽说这其中商鞅搞出地酷法让这一史话颇有“作法自毙”地凄美意境,但他对阶级斗争地认识不足也是最后功败垂成地关键。

然而,对于阶级斗争地严酷性、残酷性和认知,换了别人可能不好说,但对无敌这个将马列毛论学得滚瓜烂熟地后来者而言,显然是信手拈来。

搞平衡是谋略,搞制约才是战略。

将学子们下放至各乡县踏勘,让他们收集、整理、查勘出各地官吏地恶行恶迹,这就是后世所谓地“民间监督”、“人r搜索”。以此来制约各地方官吏,使之不敢、不能、不便为恶,这比在庙堂之禸 和那些老j巨猾地老狐狸们搞平衡制定一些漏d百出地所谓“新法”要强大的多。

眼下果不其然,将士子一放出去,威力即刻便显现了出来,而这个结果实际上也是无敌在归国途中详细推演过无数次地。

合上栎阳国府发来地文,无敌又取过两枚才将送至地铜管一一打开,两枚铜管之中各有羊皮信一卷,始发地分别为秦东和秦西。当下无敌将来自秦西地信先行放在一边,缓缓展开了来至秦东地那卷羊皮信。

打开一看。四个大字赫然在目:强秦九策!

实际上秦东之地只占秦国江山地五分之四不到,西至少梁,南至华山、竹山一代。

在战国之初,东方列国皆将秦国划为蛮夷之邦,排斥在中原文明之外的这种蔑视和鄙视,甚至超过了对另一个也属于蛮夷之邦地楚国。

这种对秦国排斥地根源,仅仅是因为秦人和秦部族在长期与西方戎狄杂居过程中,发展和孕育出了一种起源于周制。却又不同与山东六国地文化传统。也既是所谓地:“秦风”。

秦人仅凭着武勇和坚韧地生命力,犹如撼树地蚍蜉一般牢牢将根扎在了贫瘠地陇西,经过数十代地繁衍和延续,演变成为今日能够和物产丰富,百姓富庶地山东六国并肩成为战国大诸侯,如何不能引起山东诸国地侧目?

以此,在那种不知者鄙,外国地月亮绝对没本国圆地八卦心态之下,山东诸国但凡士人官吏相聚,总要大谈秦国的种种陋习、愚昧与野蛮。都戏称秦国地民风是“三代同堂。男女同屋;寒食恶饮,好逸恶劳”;而民治是“悍勇好斗,不通礼法”;民智则更是“钝蛮憨愚。不知诗”。即便是对享有盛名的秦穆公,也有“人殉酷烈,滥用蛮夷”的恶名相加。

在山东士人眼中,秦国是一片野蛮、荒芜和恐怖的邪恶土地,除了打仗之外,万万不要踏上那块恶土。因而,在这种流播久远地谬议诡论传闻。年复一年的在山东六国给百姓们洗脑地情况下。极少有学子士人愿意主动进入秦国踏勘,所以数百年来“秦国无士”一直是天下共识。

在这种陈陈相因的共识中。卫鞅也都未能免俗。他在为老公叔收集天下法令之时甚至在另一个“蛮夷之邦”的楚国游历了半年,也没有想到过要去秦国看看。而今若不是因缘际会,顺天应命地受命辅佐秦公建不世之功业,也没机会亲自踏勘秦国。

函谷关以西,便是大名鼎鼎地河西地带,也是秦人口中地秦东之地!

战国时,“河西”二字让人们所能连想到的,只有魏秦两国的长期拉锯连绵杀伐,无数赳赳男儿死战沙场,无数孤儿寡妇哀嚎绵绵。此“河西”便是黄河成南北走向,周氏王都洛阳地西岸地带,其南部大体上包括了桃林高地、崤山区域直到华山脚下,东西涵盖面积达三百余里;其中部大体包括洛水中下游流域以及石门、少梁、蒲坂等要塞地区;北部大体包括了雕y、高奴、肤施,直到更北边的云中,这就是战国人口中所说的河西之地。

黄河西岸这块辽阔的土地,纵横百千里,从秦穆公时代起便是秦国固有之领土。可后来日渐被魏赵韩三国蚕食。尤其是魏文侯时期的两个名将,吴起和乐羊,对秦国和其他诸侯展开大战七十六次,战胜六十四次,战平十二次,使魏国疆域大大扩展,其中夺过来最大地一块便是秦国的河西之地。那时侯正是秦国简、厉、躁三代国公乱政,是秦国最为混乱软弱的时期,根本没有能力与新兴的强大魏国对抗。

而魏国对原本属于老秦国的这块河西之地,并没有实行相应的变法,井田制、隶农制依旧保留着。也没有封给任何功臣作为封地,确切的说,没有一个重臣愿意被封到这里。魏国的办法是。将河西之地划分为十六县,由王室派出县令直接管辖,赋税通归王室;对河西之民课以重税与频繁徭役,却不许他们当兵。这是因为,魏国信不过这个“蛮夷之邦”地子民,只将他们当作耕夫和牛马看待,而不愿意让他们成为光荣地骑士,河西之民和魏国本土民众地富裕日子相差甚远,只是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而已。

作为公叔丞相府里地中庶子,卫鞅自然是有机会看到相关地文和公函。就卫鞅看来。如此对待河西庶民显然是最为愚蠢的方法,是迫河西庶民离心离德的苛政。以此卫鞅曾经几次向公叔痤上,建议魏国对河西之地实行“轻税宽役,许民入伍”的“化心宽政”。

对此,公叔痤是大为赞赏地,却就是无法取得魏王与魏国贵族阶层的认同。毕竟以当时地社会结构和思想认识而言,如此政策太过标新立异,因此魏王只能说这是祖制,轻易不能触动。而魏国地老臣世族们则说:秦人蛮贱。只配做苦役,岂能以王道待之?

出得栎阳,卫鞅没有耽延,打马直奔河西地带,直至快要看见魏国地华山大营后这才将马寄存在客栈之禸 ,徒步踏勘起来。

之所以卫鞅选择秦东作为踏勘之地,除了他在魏国时曾经了解过河西之地的相关之事外,他还认为河西之地在数十年地拉锯战中,曾经和魏国有过一段紧密地联系,河西之地的百姓也多少知道魏国地法令和富庶。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因此,要实行变法,就卫鞅看来河西之地无疑是一个具备了基础条件地好地方。对变法地排斥强度相对而言肯定要比秦西那些荒僻之地要低。

卫鞅选择了渭水北岸的官道作为踏勘路径,一路向北,要将河西之地从南至北细细踏勘一遍,掌握第一手地资料。

踏上这条仅能错开车辆地坑坑洼洼的黄土路,以其说这条路是官道,还不如说是一条蹊径。连条道路都修不起,维护不得。仅此一端便可见秦国确实贫穷。卫鞅走走看看。似乎又成了当年的游学士子一般,每遇道边农舍便会走进去讨口水。和主人寒暄片刻,了解一下当地地风物,官吏得失。走至天黑时,便会寻一家农舍歇息,和主人直说到三更。次日清晨,视主人家中贫富,或殷殷作别,或留下少许铁钱权做宿资,悄悄上路。

却说一日,卫鞅踏勘至渭水平原地带。

只见渭水犹如青se 玉带一般将偌大平原一分为二,河面宽阔波光粼粼,平原之上禾苗翠绿连天,好一片夏日景se 。而然,复行不过五里,却见眼前岸边尽是白茫茫一望无际的盐碱荒滩,滩中或有野艹 灌木茂盛繁密,确是掩盖不住无际荒滩所展现出来地荒凉。

也在这时,突有一阵大风呼啸吹过,瞬间在荒滩上荡起了漫天白se 尘雾,大风突兀而来,仓促不防之下,凛冽狂风竟是将卫鞅一头长发吹散,将发髻上包裹着用来遮阳地头巾吹上了半空。

大风呼啸,白碱如雪,一时间卫鞅竟是被扬起地盐碱迷了眼。正当卫鞅用衣襟猛擦泪眼之时,却听见身旁不远出却是传来了一阵笑声,不过数息时间,便听见耳边有轻快女声,抄着一口秦腔道:“后生,快用水洗洗哩!别动……”

只觉一只女儿家地玉手轻轻拉住卫鞅衣襟,将他按下腰脊,又扳过他的头面,将涓涓溪流一般地清泉轻轻倒下。清水流过,眼中地烧灼感自然消去,情不自禁地卫鞅不由下意识地伸出手接住水洗了把脸,又尝了一口,却发现这水竟是带着一种说不出感觉地苦咸味道。

直起身来,卫鞅注目凝望,这才发现为他解困地女子竟是一个生的犹如出水芙蓉一般美丽,年纪不过十六、七地少女,而在少女身后不远地地沟旁,一群农人正持工具站在一棵大树y下指点他俩轻声畅笑。

当即卫鞅便向少女拱手谢道:“谢过少姑。”

那少女却是大胆笑道:“后生哩!你可是读人么?”

卫鞅也是笑道:“在下游学布衣,也就算是半个读人!”

少女听来,不由掩嘴笑道:“读人还有一个、半个地分别么?”

也在这时,一名农人远远扬声喝道:“死女子……还跟客掰扯,还不请客过来歇歇。”

“哎!”少女面上一红。用手扯了扯衣襟,道:“客,去歇歇哩!”

“去!”卫鞅忙点头。

来至众农人面前,卫鞅恭敬地拱手相问:“敢问诸位父老,这里是什么地方?”

一个中年汉子抬起头,眯起双眼,细细地打量这卫鞅,直至在他腰间看到了一块秦国地官府通关令牌后,这才拱起手回道:“回大人,此处是骊邑白村。”

卫鞅见汉子误会。忙解释道:“在下是游学布衣,不是大人。”

汉子听了,却是道:“游学士子?可是君上用招贤令请来地山东士子?”

“正是!”卫鞅连忙点头,那汉子听了,竟是大乐起来道:“好好好!老汉早就听说,说咱老秦地新君上是个大圣人,用招贤令请来了许多山东士子,帮咱老秦人变法强国。好哩!好哩!死女子,你快归家将你二伯请来。要村里烧起笼火。”

“好哩!”少女扭头看了一眼卫鞅。这便撒开脚丫飞奔而去。

“来,喝一碗粟酒,先解解乏困。”说着,汉子将卫鞅拉至树下,将身上地短衫解下铺在一方大石上,硬将卫鞅按坐后,便从树下取出一坛土酒,用陶碗注满,笑道:“莫客气,干咧!”

卫鞅自然难拒盛情。饮尽一碗,抹抹唇边酒渍,这才笑问:“敢问诸位父老。这可是在合伙耕田?”

那汉子便解释道:“先生有所不知,我等八家是一井,今日按例合耕公田。官府指派,淘这条水沟,这便来淘了。”

卫鞅举目一望,四野皆是盐碱荒滩,不由道:“此地没有耕地。淘这水沟有何用处?”

“先生你看……”汉子手指四周白茫茫荒滩地。解释道:“这渭水两岸地白盐滩,忒煞怪人哩。白地苦咸,烧种,却是光长艹 ,不长粮。那滩地上地流出地清水,又咸又苦,淘几条毛沟毛渠,苦咸水便能慢慢从沟渠中流走,天长日久滩上便会生出几块薄田来。”

卫鞅顺着汉子目光一看,只见荒滩边缘有几块一两亩大小的田中,摇曳着些许低矮弱小,不经意间还有可能被错认为野艹 地大麦,不禁问道:“这薄田一亩地能打几斗粮食?”

“几斗?”一个老人听着不耐,高声c话道:“能收回种子,就托天之福哩。”

卫鞅听来惊,疑惑道:“哪还种它作甚?加上人力,岂不大大赊本?”

汉子值得叹息道:“去岁,新君地兄长收复河西,下令我等垦荒,想要多收点粮食。可他哪儿知道,这碱滩不生五谷啊!”

卫鞅看看众人,除了这个中年汉子外,其余几乎全是两鬓霜白地老人,问道:“这位老叔,怎尽是老人耕田,丁壮田力呢?”

“你说后生呀,都当兵咧。左庶长地大军过村,呼啦啦便全带走了,听说去了栎阳哩。”汉子说来,眼中竟是泛起了一阵异彩。

卫鞅点头道:“老叔可是井正,没有当兵,对么?”

汉子答道:“对,一井留一壮。咳咳,还不如当兵战死,君上不是说么:人死鸟朝天,不死万万年。大伙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对哩!就是这个理儿!”老人们纷纷答道,一名老人还扯着身上地一袭粗布黑衣道:“咱秦国地新君可是个圣人哩!看老汉身上地衣裳,就是君上派人给咱老卒送来地咧,给君上打仗,死了也值哩!”

随着老人打开话匣子,气氛一时便热烈起来,不久这白村地村正更是赶了过来,将卫鞅迎了回去。

是夜,篝火映天。

看着淳朴地村民们,热情洋溢地摆出各种食物招待远客,心中不由感慨万千。

秦东之地,河西之畔,风土产物就秦国而言还算丰富,因此当地村民过地还算勉强。可就游历过天下,见识过魏国富庶地卫鞅而言,当地人地生活却只能算是下等之下。

感慨之余,卫鞅铺开羊皮,这边动手写起了信,将心中地想法一一描述。不知不觉中,他竟是整整写了一夜,足足写满五长羊皮,之后又再三斟酌,逐字逐句地论证,将自己地真知灼见浓缩在一卷羊皮手之中,是为:强秦九策。

以下字数免费!

有友质疑中夹带俬 货,有碍观瞻,对此深表歉意。

拟日后不定期推出焦点人物,供诸位思谋。

本期焦点人物:家宝阁下长公子,温云松大人!

详情请谷歌搜索关键字:温云松!

第一部陇西烽烟卷六墨子攻略 第137章 农商为本

卫鞅的《强秦九策》,就无敌看来基本上与历史上的卫鞅变法条目并无差别,分别为:变田策、赋税策、农爵策、军功策、郡县策、连坐策、度量衡策、官制策、齐俗策。

战国时,治国之策略论述多称之为“长策”、“策论”,至汉朝时修史方才将卫鞅的《强秦九策》编目为《强秦九论》。

卫鞅的九策分别为:其一《变田策》,立定废井田、开阡陌、田亩可自由买卖。其二《赋税策》,抛弃国君之下贵族、富商、县府贡物无定数的旧税制,使农人按田亩、工人按作坊、商按交易纳税,如此则民富国亦富。其三《农爵策》,使农人力耕致富并多缴粮税者,可获国家爵位。此举将可真正激发农人勤奋耕耘,为根本的聚粮之道。其四《军功策》,凡战阵斩首者,以斩获首级数目赐爵。使国人皆以从军杀敌为荣耀,举国皆兵,士卒奋勇,伤残无忧,何患无战胜之功?

其五《郡县策》,将秦国旧世族的自治封地一律取缔,只设郡县两级官府,直辖于国府之下,使全国治权一统,如臂使指。其六《连坐策》,县下设里、村、甲三级小吏。民以十户为一甲,一人犯罪,十户连坐,使民众怯于俬 斗犯罪而勇于公战立功。其七《度量衡策》,将秦国所行之长度、重量、容器一体统一,由国府制作标准校正,杜绝商贾与j恶吏员对庶民的盘剥。其八《官制策》,限定各级官府官吏定员与治权,杜绝政出俬 门。其九《齐俗策》,强制取缔山野之民的愚蛮风习,譬如寒食、举家同眠、妻妾人殉等等。

然末尾卫鞅还特别强调:此九策为变法总纲。若变法开始,尚须逐一制订法令,落于实处。

对于这九策,无敌这个后来者自然是觉得有些熟悉,可等他看到下面注明只是总纲并无法律条目的时候,不由哑然失笑。

就无敌以后人眼光看来,卫鞅的这九策或许放在战国时代有可行之处,但要让他拿着原封不动地在秦国实行,实在是太难了。想当然,曾为沧海难为水。掌握有后世先进技术经验的无敌如何可能继续用如此落后的办法来富民强国。

鉴于卫鞅地老师鬼谷子也是后来人,教出怎么一个徒弟颇为不易,无敌也不能一棒子将其打死,将他地“变法总纲”全盘否定。思量再三,无敌便叫来吏,动笔修给他,阐述自己对于《强秦九策》的看法观点。

首先,《变田策》中“废井田、开阡陌”地办法是可行的,但田亩可自由买卖却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主要催生条件。而《赋税策》中的使农人按田亩、工人按作坊、商按交易纳税。办法又太超前。不合时宜。古代农业生产力低下的因素多种多样,不平衡的地主与佃户的生产关系正是其中之一。田亩自由买卖的弊端就是个人大量兼并、囤积土地,一旦地主阶级手中的土地超出社会可以承载容错地数量,接下来便会衍生出伟大的农民起义!

以此,在农业政策方面,无敌的想法自然是实行后世最为的经典“包产到户”,而税法则实行唐代的“租庸调法”。

提到唐代的“租庸调法”,就不得不提北魏的均田制度:北魏本为游牧民族,建立政权于北方后族人集体徙居黄河流域。而后渐渐开始从事农业活动,自五胡乱华北方屡受战乱所扰。而晋渡建业中原大族多南迁,至使广大田地荒废,人民困饥流散。而豪强却趁机占夺田地。北魏政权为抑压豪强,解决民困,遂重分配田地,用李安世议,行均田法。

均田法规定:每丁十五岁以上授田,男丁受露田(粮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丁女则露田二十亩。露田不得买卖。桑田则为世业。则丁每年纳粟二石,帛一匹,除丁男丁女可获授田外,每户家中奴婢及耕牛。亦可获田。北魏之均田制,使贫者亦能有相当耕作之地,亦能为国家负担相当之赋税,在于“均力业”,而非“均贫富”。

到了唐代均田制有产生了变化。首先均田制的实施所必要的基要条件是必须有大量剩余土地,隋末唐初之际,北方残破、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隋时全国共有有民户八百九十万户,人后将近一亿,而唐初时全国仅剩下三百多万,户人口亦有大量流移或死亡,是以唐初建国,首要任务是收拾残局,使流亡人口重新安置在土地上,以恢复国家生产,保障国家经济,故于高祖武德七年,承北魏旧制而行均田制。

唐武德七年,设立租庸调制,以作徵收均田民户之依据。租庸调和均田制均以人民为单位,法律上规定所有人都要授田,故人人都有义务承担税项。“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所谓租就是田亩税,每丁获授田后,岁纳粟二石。庸是力役,凡丁岁役二旬,闰年加二日,无事则折绢三尺,布加四分一。有事加役者,十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通正役者不得过五十日。

至于调,则是布帛之徵,每年每户纳绢二丈,若纳布则加四分之一,纳绢者兼纳绵三两,纳布者则加三斤。绢布棉之纳实按不同地区而施行,凡租庸调之物皆于秋季徵收。唐制并非所有民户皆纳要立租庸调,免课范围实很广泛。官吏九品以上及贵族,官学生徒等,均免课役。此外如鳏、寡、孤、独及豪族之仆妇寺均免其赋,至于由狭乡迁宽乡者,天灾损失者及由政府下令特免者皆免其赋。

就战国时代地实际社会生产情况看来,实施租庸调法是比较切合实际地一种办法,对于一个生产力落后奴隶制社会,直接跨过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而引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先进”制度,不但不现实。只怕还会适得其反。

因此,无敌的农业政策,核心便是将土地收归国有,然后实行均田制将田亩均分到百姓手中,再以一个较低的税赋比率让百姓富裕起来。只有百姓逐渐富裕,手中的硬通货多了,才能带动消费水平,促进经济发展。

其三《农爵策》,使农人力耕致富并多缴粮税者,可获国家爵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