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台湾娱乐1971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340【勾画蓝图】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在座的人轮流翻看着文件,轮到王梓钧时,他大致的看了一眼,上面大概是基金会的章程和构架,基金会的管理机构是董事局,设立董事长,以及常务董事若干,董事若干……王梓钧心中一惊,这老头早有准备啊,上面各方面都考虑到了,这事恐怕他已经思考很久了。想到梅长龄前几天还在打埋伏,这样的事不说出来,王梓钧就是一阵郁闷。

其实梅长龄也不是真想隐瞒什么,而是这个基金会的成立要向上面申请,上面没同意之前,他并不想大肆招摇。那天春节联欢晚会的录制现场,和王梓钧谈论电影现状,也不过是在试探王梓钧的想法而已。

就在众人传阅的时候,梅长龄继续道:“基金会的钱,教育部会拨一笔款,并且在行政上给予一些便利,剩下的钱就要靠大家出力了。而且第一届的董事长,上面说必须我来当,这个没法商量。我也五十好几的年纪了,董事长四年换届一次,我在这里保证,我不会连任。”

“我同意,要出多少钱梅总尽管说。”王梓钧直接表态道。

琼瑶看王梓钧一眼,她和王梓钧现在是合伙人,王梓钧既然答应了,她没理由不同意,当即也举手表态。

其他几个互相看了看,都点头同意。

大家谈定之后,便在一起商量细节,足足谈到天黑,才将基本的禸 容敲定,决定在过完春节后招兵买马,宣布成立基金会。

王梓钧又留下来同梅长龄、黄汉卓两人聊了一阵,才下楼坐车离开。

呆在车上,王梓钧不禁有些迷茫,台湾电影在80年代初就开始走下坡路,85年过后就只能苟延残喘了。自己的到来,真的能让台湾电影生命力延续吗?

在后世,大多数人只把台湾电影没落说成是只重文艺,不重市场,这种说法太片面了。如果拍商业片有钱赚却只去拍没市场的艺术片,难道那些制片公司是傻子不成?其实那时的华语电影中,大多数的商业片都是出自台湾,一年几百部的电影产量,仅次于好莱坞和宝莱坞。

台湾电影的没落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小企业急求近利,充满了投机与泡沫式的制片方式——70年代末:武侠动作片与文艺爱情片的反覆拍摄,题材禸 容掏尽,逐渐丧失票房号召力。另外,当时刘家昌的电影制作非常简陋,而且周期短,却因为故事讲得好,里面插曲好听,部部卖座。结果引起无数人跟风,电影的拍摄变得简陋化,拍电影的整天考虑的是请哪个歌星来参演,给电影配什么插曲。

在资本主义下的工业化地大量复制生产,台湾电影的创作能力难以提升。

同时,这个时期电视机在台湾已经普及,个人年观影率迅速下降。人们看电影的次数少了,难得出来一回,自然要挑好看的。这个时候新艺城成立,香港电影好片无数,人们当然要选更好看的香港片。

中小公司由于缺乏自己的发行渠道,国片院线又有包底制度,面对港片的冲击,片主丧失信心,宁可冷冻片库,这造成台湾多读力制片公司关门。

另外,当局对于电影的政策也是台湾电影没落的重要原因。国民党当局从来没把电影当成是一种产业来看,70年代台湾的电影政策以文宣教化为主,将电影视为一般娱乐,放弃了提升产业的最好机会。而民间影业又服膺台湾中小企业的精神,以自我创业为尚,并以短线图利为谋,缺乏远见,无论在生产规模、人才与技术培养尚均用力不足。

反之,香港的国语片在邵氏与电懋的带领下,走向大片厂制度。除了积极设置片厂、建立院线、筹拍高成本电影、成立训练班、发行杂志、建立宣传行销管道、巩固香港市场外,并积极进供台湾、东南亚市场,以更高的获利来进行再投资,进入完全的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模式。两地的电影实力更是差距扩大。

香港明星制度的建立、片厂制度的兴起、院线经营的策略、海外市场的合作经营产销、电视与电影的互补、市场的自由竞争乃至专业经理作风的读力制作人制度兴起,使香港电影在70年代顺利提升转型,并曰渐壮盛。

而台湾则视电影为政治而非文化经济工业,以文宣为尚、压抑市场机能,不事投资建设、坚守中小企业短线图利作风,轻视电影产业,放任工业受电视打击等,因此台湾也就在70年代末的竞争下被淘汰。

另外,像什么录像带冲击、电影税金制度检查严格等等,都是台湾电影没落的原因。

回到家里,林清霞看到王梓钧闷闷不乐,跑过来抱着他笑问:“怎么了?你好像不开心啊。”

“没什么,我去书房想点事情,先别来打扰我。”王梓钧甩了甩头,对林清霞笑了笑,上楼走进书房。

无论是抬高电影制作门槛,还是向梅长龄那样扶持新人,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最有效的,还是改变自身。

好莱坞之所以能成为好莱坞,其电影能倾销全世界,靠的是两样法宝——片场制度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王梓钧没有世界大战来帮忙,那就只有靠片场制度了。

几个小时,王梓钧就坐在书房思考,结合前世今生的所知所闻,开始勾画着王氏电影公司的前景。从没有哪一次,王梓钧如此深入的思考过。

终于,王梓钧推开窗户,摊开一张白纸,写下四个大标题——大片场经营、流水线作业、明星制度、类型电影。

大片场经营代表竞争力,流水线作业代表持久稳定的创作力,明星制度则能吸引关注度,类型电影则是为了消除盲目跟风。这些都是好莱坞成功经验的精华,无数美国电影公司破产后得来的结论。王梓钧可以照搬过来,但必须同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

林清霞将房门推开一条缝,见王梓钧正趴在桌上刷刷地写着什么,叹了口气,便轻轻地将门关上。

等到王梓钧伸个懒腰站起来,窗外的天se 已经发白,他横过手表一看,却已经早上六点多了。

王梓钧小心地将桌上的二十多页稿纸收起来放好,这是他一整夜的成果,有了这份规划书,王氏电影公司将走出小打小闹的阶段。

甚至就算台湾其他电影公司全部倒闭,王氏电影如果能按照规划一步步走下去,加上有王梓钧这个bug在,就永远不会倒闭。

王梓钧捂着已经饿得咕咕直叫的肚子下楼,却见林清霞正靠在客厅的沙发上睡觉。听到王梓钧的脚步声,林清霞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然后走进厨房端出饭菜。

“你等了一晚上?”王梓钧发现这些饭菜都是热的,感动地抱着她。

“快去洗漱一下。”林清霞打了个哈欠,说道,“不知不觉就睡着了,我去补一补觉。”

(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