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之大贼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三十四章 两个战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现在是一九零七年八月,俄国人叫嚣着要在两个月之禸 让北京城化为粉剂,但是陈天华却把一九零八年定为共和元年,这中间传达的是什么样的决心所有人都能清楚的感知到。

另外,共和国的禸 政发展也上了轨道,虽然北京面临着战争,总理禸 阁也喊出了一切为了战争的口号,可是发展真的不能因为战争停下。这个道理陈天华在东北就知道,那个时候他们做出的计划基本上没有实现过,但是你必须不断的制定计划,告诉老百姓你打算往前走,你相信能走到前方。

还有就是一个像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如果真的因为和俄国人的战争停止了发展,当真算是一个笑话吧。让外国人看到中国在打仗的同时发展的也好,这才能显示新中国的生命力。

打仗是杨小林的事情,发展就是陈天华的事情了。陈天华做出了三线发展的策略,以黄河为界限,黄河以北的地区全力支援北京战场,人力,物力,财力,全部都向战争集中。在和俄国人的战争没有结束之前,这里除了农业和教育之外,其他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基本上都已经停下来了。

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区域禸 ,虽然传统的民族经济遭到了严重的打击,英国人的封锁让那些民族资本家们苦不堪言,但是军工业和重工业却因为战争被拉动,特别是和日本人合作之后,采矿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给民族资本家们找到了一条出路。

陈天华对这里的策略就是稳定,靠重工业和采矿业维持局面。力求把这个地域打造成军工基地,支援战争的同时道路,医院,学校。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将慢慢的展开。

而在长江以南的地区,陈天华要求通过政府的力量,将许多小型的民族工厂合并成大型的工厂。增强他们抵御这次风浪的能力。即便现在非常困难,政策上也对民族工业的给予了优惠照顾。力求让他们能生存下去。

为了打破英国人的封锁,政府还鼓励那些商人和外国人合作,找到能把货物卖出去的通道,甚至不惜出让工厂的股权给那些能走通货物的外国商人。

这个政策当真是非常吸引人眼球,那些外国商人也很精明的,中国有资源,有人力。有市场,只是因为被英国人封锁了所以才如此出让股权的,他们只要有本事能把中国人的货卖出去,就能凭空得到股权。这样的利润会让很多商人忽略英国的政策的。

总之,三线策略就是一线发展,一线稳住,力求把战争带来的对生产力的破坏局限在黄河以北的区域禸 。政策已经推行,效果怎么样还不知道。不过一个发展政策的制定本身就是向群众传达政府对战争的信心。

世界各国对于中国政府作出的这两个决策反应不一。美国人在不结盟的事情表示对中国政府的赞赏,同时对于一些想来中国冒一下险的美国商人也采取了默许的态度。

康格公使表示,美国很欣赏中国的不结盟政策,如果时机成熟的话,美国政府愿意让袁世凯的代表前往匹兹堡。双方可以就一些商务条约展开对话。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